国内的大客车是生产工具和营运工具,不像国内乘用车有比较强的面子属性。无论跑长途还是市内公交,客车基本的工具属性就是把乘客从A点安全送达B点。有工具属性的东西就必须关注效费比,同样的功效当然是希望购置成本和营运成本越低越好。70万的客车可以做的事情,你非要去买100万的客车,客运经营者肯定是脑袋秀逗了;反过来,市场上都定位70万的客车就可以满足营运,哪个主机厂搞出100万的车(仅仅只是提升品质)推向市场,那这个主机厂的决策者也是秀逗了。
若基调都定准了,客车市场只能接受70万价格的12米大巴车,那主机厂在靠什么竞争?答案有两种:
1.可以把车简配做成65万,留出5万作为公关和销售费用,估摸市场上有一半的主机厂采用这个套路,个中细节,有经验的客官你细细品吧。
2.千方百计提高研发水平和生产效率,严格控制采购成本,批量化系列化通用化来降本增效,严控指定件和定制化,提高产品质量做好一致性和可靠性,让产品售后服务成本下降,提升产品内含价值,很多质量好的客车产品可以做到溢价,比如客车市场基调为70万,质量好问题少的产品可以卖到72万甚至更多,客车营运企业不傻也不瞎,还是有很多客运企业是相当好的,人家眼睛是雪亮的甚至是火眼金睛(尤其是那些民营的老牌客运企业)。
就目前来说,客车消费市场还不是完全竞争市场,个中利益关系比较复杂,估计垄断和竞争一半一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