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也一定要注意消毒液的储存方式。比如绝对要将84消毒液和酒精分开储存,妥善保管。因为84消毒液和酒精混合后可能产生氯气,对人体有巨大危害。另一方面,酒精极易燃烧,衣服静电就会导致酒精起火。所以在室内使用时禁止喷洒式消毒,并且在消毒过程中保持室内通风。所以在使储存用消毒液过程中一定要多交小心。 近年来,化学消毒的研究也倾向于:复方化学消毒剂的研究、老消毒剂新用和新消毒剂的不断开发。一定程度上,消毒剂的发展史也体现出公共卫生水平的进步和人类卫生意识的逐渐进步。而这次新冠疫情背后所召唤的,不正是需要我们对公共卫生事业应予以长效的预警和更为密切的关注吗? 参考资料:富川佐太郎,原晋林:《灭菌与消毒的发展历史》,《消毒与灭菌》1984年第1期,第56-59页。张玮,赵艳敏,王巧菊:《消毒学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57-59页。袁洽匡:《了解消毒剂 用好消毒剂》,《中国护理管理》,2003年第2期,第47-48页。刘芳:《如何合理选用消毒剂》,《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09年第7期,第56页。
回到化学消毒剂的发展中,在碘伏被研制的同时,苯酚(石炭酸)通过实验手段合成,1860年,库兴·迈斯特将其用作消毒剂。后来,苯酚被作为一些杀菌剂、防腐剂的合成原料而被广泛使用。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扩大,它的毒性也被人们进一步认识到,2017年10月27日,苯酚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 1904年,维尔金指出,甲、乙、丙、丁、戊醇有杀菌作用。1926年,蒂里等观察到,醇类的杀菌作用从甲醇到辛醇逐渐增强。与此同时,更多类型的农业杀菌药剂也相继出现。如1934年,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福美类农药)被研制出。1942年,种子处理剂四氯苯醌,2,3-二氯萘醌问世。1943年,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代森类农药)。1952年,含有三氯甲硫基(—SCCI3)的杀菌剂如克菌丹问世,随后又出现了灭菌丹。
除多代家用消毒剂外,酒精也常被老百姓用在家庭消毒中。一般而言,酒精的消毒杀菌效果和其浓度关系较大,医用酒精的浓度在75%,可吸收细菌中的水分,使细菌中的蛋白质脱水变性。若酒精浓度过低,虽可侵入细菌,但不能将其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同样也不能将细菌杀死。95%的酒精常用来擦拭紫外线灯,浓度在40%-50%的酒精可预防褥疮,而浓度在25-50%的酒精可用于物理退热。虽然效果显著,但酒精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是其易燃易挥发特性,近期全国各地都不乏因用酒精消毒又使用明火而引起火灾的案例,因此在使用中需额外小心。其次是酒精对皮肤的影响,长期使用酒精擦拭皮肤消毒,会导致皮肤干燥、粗糙,而如果将其多次用于皮肤娇嫩的幼儿,由于他们的代谢能力弱而皮肤较薄,可能会引起酒精中毒。最后,日常饮用的白酒浓度其实远远低于医用酒精浓度,消毒效果没有酒精好,只能作为退热的辅助用品,且不能过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