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气性坏疽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应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消毒可采用含氯消毒剂1000mg/L~2000mg/L浸泡消毒30min~45min,有明显污染物是采用含氯5000mg/L~10000mg/L浸泡消毒≥60min。然后按规定清洗,灭菌。将待消毒的物品浸没于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枝杆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
回到化学消毒剂的发展中,在碘伏被研制的同时,苯酚(石炭酸)通过实验手段合成,1860年,库兴·迈斯特将其用作消毒剂。后来,苯酚被作为一些杀菌剂、防腐剂的合成原料而被广泛使用。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扩大,它的毒性也被人们进一步认识到,2017年10月27日,苯酚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 1904年,维尔金指出,甲、乙、丙、丁、戊醇有杀菌作用。1926年,蒂里等观察到,醇类的杀菌作用从甲醇到辛醇逐渐增强。与此同时,更多类型的农业杀菌药剂也相继出现。如1934年,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福美类农药)被研制出。1942年,种子处理剂四氯苯醌,2,3-二氯萘醌问世。1943年,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代森类农药)。1952年,含有三氯甲硫基(—SCCI3)的杀菌剂如克菌丹问世,随后又出现了灭菌丹。
除多代家用消毒剂外,酒精也常被老百姓用在家庭消毒中。一般而言,酒精的消毒杀菌效果和其浓度关系较大,医用酒精的浓度在75%,可吸收细菌中的水分,使细菌中的蛋白质脱水变性。若酒精浓度过低,虽可侵入细菌,但不能将其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同样也不能将细菌杀死。95%的酒精常用来擦拭紫外线灯,浓度在40%-50%的酒精可预防褥疮,而浓度在25-50%的酒精可用于物理退热。虽然效果显著,但酒精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是其易燃易挥发特性,近期全国各地都不乏因用酒精消毒又使用明火而引起火灾的案例,因此在使用中需额外小心。其次是酒精对皮肤的影响,长期使用酒精擦拭皮肤消毒,会导致皮肤干燥、粗糙,而如果将其多次用于皮肤娇嫩的幼儿,由于他们的代谢能力弱而皮肤较薄,可能会引起酒精中毒。最后,日常饮用的白酒浓度其实远远低于医用酒精浓度,消毒效果没有酒精好,只能作为退热的辅助用品,且不能过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