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消毒历史悠久,化学的发展为消毒剂的筛选和更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早在1806年,吉托·莫普沃在《论改善空气与防止传染的方法》一书中,就为空气消毒推荐了30余种化学物。18世纪末至19世纪间,化学消毒取得巨大成就。 化学消毒剂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1200年,希腊迈锡尼文明时代,就有采用燃烧硫磺熏蒸净化空气的习惯。此后一段时间,消毒剂的进展更多体现在农业方面。同时,由于植物病原菌种类多样,因此需要消毒水平更高的药剂,这类试剂被称为灭菌剂。如在1705年,升汞(HgCl2)开始用于木材防腐和种子消毒;1761年,舒尔特斯首次将硫酸铜用于防治小麦黑穗病;1802年,威廉·福赛斯首次制备出石灰-硫磺合剂,并应用于防治果树白粉病。
20世纪30年代,甲醛的应用在化学消毒发展史上建立了一个里程碑,因此甲醛被誉为第一代化学灭菌剂。醇类也是发现比较早的一类化学消毒剂,如今我们在医院中与生活中常用的酒精消毒,主要成分就是乙醇。1949年,美国菲利普、史密斯等人研究了多种化合物的杀菌作用,发现了环氧乙烷,并且研究了其灭菌条件及影响因素。环氧乙烷被誉为第二代化学灭菌剂。1954年,戴维斯研制成氯己定(洗必泰),它虽然是一种低效消毒剂,但其消毒效果已被公认。 1962年,美国的派普筛选了醛类化合物,发现了戊二醛一经碱化便有良好的杀芽孢作用。此后,一些学者研究了戊二醛的应用条件,杀菌作用及影响因素。这种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气味小、低毒、对金属腐蚀小的优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医学灭菌,被称为冷灭菌剂,并被称为第三代化学灭菌剂。
除多代家用消毒剂外,酒精也常被老百姓用在家庭消毒中。一般而言,酒精的消毒杀菌效果和其浓度关系较大,医用酒精的浓度在75%,可吸收细菌中的水分,使细菌中的蛋白质脱水变性。若酒精浓度过低,虽可侵入细菌,但不能将其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同样也不能将细菌杀死。95%的酒精常用来擦拭紫外线灯,浓度在40%-50%的酒精可预防褥疮,而浓度在25-50%的酒精可用于物理退热。虽然效果显著,但酒精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是其易燃易挥发特性,近期全国各地都不乏因用酒精消毒又使用明火而引起火灾的案例,因此在使用中需额外小心。其次是酒精对皮肤的影响,长期使用酒精擦拭皮肤消毒,会导致皮肤干燥、粗糙,而如果将其多次用于皮肤娇嫩的幼儿,由于他们的代谢能力弱而皮肤较薄,可能会引起酒精中毒。最后,日常饮用的白酒浓度其实远远低于医用酒精浓度,消毒效果没有酒精好,只能作为退热的辅助用品,且不能过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