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2010年的最后一天,被喻为中国最令人敬佩的残疾作家之一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去世,年仅59岁。他生前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是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有作家评价,他的作品是这个时代最纯粹的精神财富,他为中国作家立下了精神标杆。史铁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一生有什么耐人寻味的故事?
史铁生,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8岁时去延安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他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作品很多,包括小说、散文、诗歌,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再到《我与地坛》,他把病榻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与救赎,用生命书写的一部部作品感动和鼓励着无数读者。他的作品《秋天的怀念》等文还被列入中小学课本。2002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使他的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其它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没有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他对残疾人的生存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更有对于宿命的抗争。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曾说,“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据史铁生生前好友何东介绍,史铁生多次在自己的小说、散文、诗歌、书信中表达,只要自己身上还有一件对别人有用的器官,那么当他最后离开现实世界时,就一定无保留、无条件捐赠他人。史铁生去世后,按照他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了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他向亲友们说:“我愿意这样走,就像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史铁生的离去,引发了读者对他作品无限的怀念与记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名作被频繁提起,尤其被他的作品深深影响过的人,更是再次发现了他文字中蕴涵的宁静的力量。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他的文本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之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现实生活中史铁生有着疲累的肉身,而在写作时他拥有了自由行走的能力。史铁生的去世让中国的心灵写作成为了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