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1日,11岁的刘宗琦穿着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的球衣,和他的搭档一起登台,在国棉二厂子弟小学全校同学面前,表演了姜昆、唐杰忠的经典相声作品《着急》。虽然中间因为忘词一度尬场,但两人滑稽的神态和小大人式的表演,还是让台下的同学们捧腹大笑。
12月20日周五晚,伴随着一首朗朗上口的定场诗,刘宗琦开启了他当晚的演出。那天晚上,在位于青岛市平度路的青岛文化馆5楼小剧场,他讲了评书《三蒸骨疑案》的第三十一回。“县衙门公堂问罪,后花园井底捞尸”的故事情节在刘宗琦的演绎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记者的脑海里,现场观众也听得入了迷,只有刘宗琦跳出故事情节,跟观众开个小玩笑的时候,台下一片寂静的气氛才有点活跃的意思。
别看现在的刘宗琦表演起评书来游刃有余,但其实他是相声演员出身。刘宗琦从小就热爱传统曲艺,当他的同学们都在追圣斗士星矢、足球小将大空翼的时候,刘宗琦则视姜昆、唐杰忠、冯巩、牛群为偶像,平时最爱听相声磁带。用他的话讲:“能用说话的方式把人逗乐了,我觉得特别牛。”
大学毕业后,刘宗琦如愿做了一名相声演员。小到商场开业演出,大到地方电视台春节晚会,只要有合适的演出机会,他一次都不想错过。值得一提的是,毕业那年,刘宗琦还参加了CCTV-3《挑战主持人》栏目,获得了月冠军。
刘宗琦:“我师父经常告诫我们后辈,做艺先学做人,一定要勤学苦练,练好基本功,才能继承传统、创新发展。之所以拼命接演出,参加各种节目,就是为了积累演出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因为勤奋,刚毕业的刘宗琦靠着演相声,一个月就能挣一万多元,这让他成了同龄人中的高收入者。
虽然收入可观,但作为一个基层演员,刘宗琦有时候还是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记得有一次在一个饭店演出,一个歌舞节目结束后,我和搭档上台了,刚要开口说话,台下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客人扯着嗓子嚷起来,说让我们滚下去,他想看跳舞。”那场演出,刘宗琦和搭档强忍着愤怒讲了5分钟,之后草草收场,离开了那个饭店。在此之后,同样的情节还发生过好几次。
虽然离开了舞台,但刘宗琦始终放不下传统曲艺,隔三岔五和以前圈子里的好友相聚,时不时地去看朋友的演出。有一阵子,参加台里组织的慰问演出,刘宗琦突然发现自己居然上台开始紧张了。“这不行,相声必须得重新拾起来。”打那时候起,刘宗琦开始周末晚上回青岛曲艺社演出,第二天再一大早赶回去工作,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
刘宗琦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青岛的曲艺氛围非常好,侯宝林先生还在青岛组织了全国相声评比会,马三立、常宝华、常宝丰、范振钰等相声名家悉数登场,扬名全国。刘宗琦:“在曲艺传承整体不振的当下,作为年轻的曲艺人,有责任和义务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也是作为一名文化馆曲艺干部的责任。”刘宗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培育有曲艺氛围的演出场所,让传统文化惠及百姓,2017年,青岛市文化馆发起并开设了“青岛群星书场”,这是青岛首个曲艺惠民演出场所,完全免费观看,每周五晚上准时开讲。可以说,“青岛群星书场”是重塑青岛曲艺辉煌的一次试水。
作为“青岛群星书场”的负责人,32岁的刘宗琦已经在群星书场表演了上百场演出,也见证了书场由最初的平淡到如今大受欢迎的发展过程。“我们书场主要有评书、相声、快板等曲艺类节目,2017年至今,已经有包括我在内的50多名演员登上了书场的舞台,为观众们免费奉上了超过两百场节目。”
“我之前对传统曲艺并不了解,不是因为不想了解,而是因为没有机会,是群星书场给了我了解传统曲艺的机会,让我对曲艺文化有了兴趣。”来自市北区的钟女士是“青岛群星书场”的忠实粉丝,因为看了刘宗琦的一场评书表演,成了曲艺爱好者,之后每周五都会准时来到书场听书。在她看来,与其说群星书场是个小剧场,不如说它是个平台,是让老百姓真正了解曲艺进而尊重和热爱曲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