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以“合作共赢 赋能未来——共筑科技期刊发展生态圈”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长春圆满落幕。两院院士、高校校长、期刊编辑、学术领导等行业专家围绕《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文件精神,探讨了建设中国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和方法。
论坛期间,人民网深度聚焦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水平、数字技术与出版升级、科技期刊出版行业发展走向等议题,访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张立,请他为中国一流科技期刊的创新之路做出专业解读。
在内容和渠道助力一流科技期刊方面,张立分享了三个方面建议。首先,期刊编辑部需要着重提升论文质量和办刊质量,持之以恒做好期刊内容质量保障工作;其次,国内期刊要加强对外交流,打开与世界同行交流的渠道,让期刊迈向国际舞台;再次,重点提升平台及其对外运营能力,期刊的国际化需要好平台支撑,好平台的要件是能为业界提供更多学术交流、培训、分享成果的机会,为提升业界综合水平做出贡献。
“原来我们的期刊都是以文章或篇章的形式,是一种文献形式来呈现,AI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际上为期刊内容的深度挖掘应用提供了机会。科技期刊应借助新兴技术,对知识内容进行更深度的挖掘与应用。”谈起新兴技术对出版行业的影响,张立说。张立认为新兴技术不仅改变着传播者的传播方式,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对知识的接受模式。他说:“技术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科技期刊应及时加强知识服务建设,积极寻找新的传播方式,努力探索AI技术在学术出版中的应用结合,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体验。”
“现在的知识服务主要是知识阅读,是把图书、期刊的专业内容通过数字化、碎片化等工具加工并标引成细粒度的知识条目,使读者能够更方便地查询、应用、阅读。但实际上,知识服务应该不止于此,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应该有直接将知识驱动到应用层面的能力。知识服务是对学术内容、知识内容的深度挖掘,然后把知识之间关联性做好,既给了用户一个便捷的知识阅读,同时也可能通过这种挖掘,通过AI等技术驱动知识的直接的服务,这样学术到应用距离就缩短了。过去,知识内容被封装成一本读物,仅供读者阅读,而今天,知识内容被封装进智能设备,为用户提供服务。比如人通过阅读医学书籍获取医学知识,成为医生,变为提供诊疗服务的主体;但在大数据、AI等技术加持的知识服务帮助下,医学知识与智能硬件设备得以结合,人通过智能设备直接享受到诊疗服务。知识内容直接驱动到服务,这是深层次知识服务应用具备的能力。”他说。
张立认为,知识服务和融合发展,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对于融合发展的把握,张立强调融合不止发生在产业中的上下游,还有外部的力量。也就是说,打破了边界之后,行业外的力量可以进入内容产业或学术领域,同时行业里的人也有机会向外迈步,和行业外建立更多交流、合作的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同时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加强新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