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采购|
  • 企业|
  • 资讯|
  • 展会|

客服QQ:544721284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建材前沿 > 8院士齐聚羊城纵论中国精准医学前沿与创新

8院士齐聚羊城纵论中国精准医学前沿与创新

日期: 2021-03-04 浏览人数: 173 来源: 编辑:

分享到:
核心提示:  近日(11月27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支持,广东省精准医

  近日(11月27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支持,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的2020岭南科学论坛之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8名院士共聚一堂,纵论中国精准医学发展,引领精准医学前沿,集智聚力、建言献策,助力精准医学发展。

  论坛院士顾问团共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金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处处长张文宝,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刘冠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副部长、蚌埠医学院院长、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会长翁建平,广东省科协一级巡视员唐毅做大会致辞。论坛院士顾问团共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岛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广东省科协精准医学学会企业联合体首任主席徐涛作视频致辞。开幕式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炳刚主持。

  陈润生院士以《从新冠病毒、精准医学到核酸药物》为题向大会作报告。他认为,破解新冠病毒需要精准医学支持。COVID-19尚有很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如原宿主和中间宿主、怎样从宿主传染到人等,核酸疫苗看到了苗头,其他药物却依然没有突破性进展。如果能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研发出更有效的药物,从理论去预期病毒未来的突变、可能传播的地点等,人类在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方面将会有非常重大的突破。

  陈润生院士提出,人类遗传密码的破译,整个生物医学进入大数据时代,组学大数据与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的结合,大量信息的介入,推动了精准医学的出现。“这不仅使我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药物的应用更加精准,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医疗健康方式——从诊断治疗为主,过渡到以健康保障为主。”

  关于精准医学的未来发展,陈润生院士认为,精准医学已经成为新一轮国家科技竞争和引领国际发展潮流的战略制高点,它带来的是一些本质性的改变,也必然影响国家医疗政策、法律法规、医保体制、药物管理体制等一系列的变更。最终将带动精准医学相关产业的重大进步,精准医学相关产业规模可达到万亿美金。

  干细胞为什么能帮助治疗肝病?他认为,细胞治疗是肝病免疫学的特点。免疫具体表现为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出现问题时,容易免疫低下、缺陷,患感染性疾病;免疫稳定即内环境稳定自体耐受,出现问题事易出现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即清除突变、肿瘤细胞,出现问题时容易发生肿瘤转移、复发。

  王福生教授表示,乙肝发展到肝硬化,后期再发展为肝癌,被称为乙肝患者必经的三大阶段。研究表明,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同时,增强抗病毒治疗,能够减轻肝脏损伤,增强机体免疫力。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正在成为一种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明显的治疗手段。

  另外,他认为,干细胞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科学、可行。在武汉,对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患者输注过程安全顺利,耐受性好,无任何不良事件。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化验检查指标、肺部影像学检查均明显好转。干细胞治疗重症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被证明。临床前试验及部分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性良好,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对肺部阴影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侯凡凡院士在《大数据与慢性病临床研究》报告中提到,目前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防治工作正面临着瓶颈期,如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医疗队伍缺口巨大;发展不均衡,先进技术难以惠及基层;缺乏针对国人特点的循证医学证据等。如何突破困境?她认为,“医疗大数据”在慢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突出作用。一是了解慢病流行规律,为防治提供证据;二是建立疾病诊断模型,实现早诊早治;三是慢病治疗药物,临床真实世界评价;四是发展智能医疗,重塑医疗产业。

  在一项名为“中国肾活检系列研究”中,侯凡凡院士团队利用大数据首次证实了我国膜性肾病发病率增加与空气污染有关。“我们用了10年时间,对我国282个城市、938家医院所有做过肾活检病人进行了分析,发现空气污染严重、PM2.5水平越高的区域,膜性肾病发病率就越高。”侯凡凡院士指出,在PM2.5水平大于70ug/m³的地区,PM2.5每增加10ug/m³,膜性肾病发病率风险将增加14%。

  “2015年前后,我国对空气污染严重区域加大了管治力度,空气污染严重区域PM2.5水平自2016年开始逐渐下降,我们从数据中发现,同期该区域慢性肾炎患病趋势不再上升,而是趋于平缓。这从侧面显示,膜性肾炎发病率会因空气污染改善而降低。”侯凡凡院士介绍。

  仝小林分享了现代医学背景下的中医发展之路。他表示现代医学对中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结合个人在武汉用中医抗疫经验总结,他提出,中医必须在现代医学诊断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中医的诊疗体系,不能再满足于过去以主症为主的辩证治疗等。在现代医学背景下,仝小林院士提出了所谓的态靶辩证。靶有三个层面,即是病靶,症靶和标靶。“现在最缺少的就是标靶。基于现代中药的药理研究,疾病要按照中医思路选择态靶结合的药品。”

  另外,他还认为,中医要重新认识现代医学的疾病,用中医思维重新构建中医诊疗体系,重新构建现代的本草,找到有效的打靶,态靶结合,真正搭建中西医结合的桥梁,特别是病和症、宏观和微观的桥梁,要注重用药的剂量,才能应对疾病挑战,发挥中医调态的优势,守中医之症,创医学之型。

  金力以《精准医学布局与发展战略》为题作报告。他指出,精准医学是在大样本研究中获得疾病分子机制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以生物医学数据特别是多组学数据为依据,根据患者个体在基因型、表型、环境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特异性,用现代遗传学、分子影像学、生物信息学和临床医学等方法与手段,个性化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方案与体系。

  会上,周宏灏分享了目前个体化医学的现状、机遇、挑战以及需求。他指出,个体化医疗临床应用仍限于遗传变异影响较大的PGX性状(孟德尔性状或单基因疾病)。如何把握好高通量测序技术及新的多功能方法,加快全基因组测序和SNP、拷贝数识别、表观遗传与snRNA介导机制研究这两大机遇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个体化医学面临了两大挑战——大型前瞻性随机研究、高通量数据处理和数据解读的难度。大型前瞻性随机研究需要大量且持续的资金投入,而高通量数据处理和数据解读的难度则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科研技术发展等做支撑。”周宏灏强调。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副会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冉丕鑫(右一)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理事、精准健康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政策研究应用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副院长冯常森(左一)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名誉副会长,广州瑞博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黄若磐(右一)中山大学“新药成药性评估及评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发改委)”主任、广东省药理学会理事长刘培庆教授(左一)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名誉副会长,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医官,原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许四虎(左一)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理事、精准健康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欧阳平教授(右一)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微信

关注地摊库官方微信账号:“ditanku”,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关键词: 中国医学前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