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1年谈70家也融不到钱的创业团队是怎么活下来”的文章,在朋友圈疯狂传播,以南极圈为首发,和讯财经,搜狐财经,i黑马,boss直聘等20多家媒体和公众号相继转载。似乎这些“大牌”都用此行为,默默支持这家“寒冬中”依然活着的奇迹团队,以下就让小编来跟你聊聊故事背后的主角——流米。
流米是一家专注手机流量奖励营销的平台,以手机流量为核心,打造贯穿于各种APP应用、手机游戏和社交平台的一体化奖励营销活动平台,为企业客户开展移动营销活动,实现品宣、拉新、回馈等。据悉,该公司至今,已与200多家企业的品牌合作,其中不乏BAT企业。如此看来也算小有成就,殊不知初期的流米也是颤颤巍巍活下来的。
提到流米,就不得不说起两位创始人的背景。公司CEO温利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北邮EMBA,先后担任华为终端BMT核心成员、华为终端中南欧服务负责人、京信通信应用业务部副总、网间互联副总,耕耘通信领域十年。而另一位COO廖小国则是腾讯系背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工程学士。10年互联网行业产品和研发经验,7年腾讯高级产品经理工作经历;在浏览器、搜索引擎、品牌广告、社交广告、效果广告等领域有资深产品管理和研发经验。两位创始人如此丰硕的履历,也难怪流米虽然是创业公司,却早已具备成熟互联网企业的优质基因。
正如疯传的文章标题所说“1年谈了70家”,流米从一启动就开始在找融资。从广州到北京,一家家投资机构几乎被流米寻遍。温利华和廖小国间的信任,也是在“艰难”的融资过程中越发深厚。庆幸的是融资的不顺,让他们们及时调整了策略,将“活下来”设定为首要目标。而“放弃C端用户,转向B端企业”的策略,也让流米扭亏为盈,稳定的“活下来”了。
挣够活下来的钱,成为流米的最高目标,一切都围绕销售和产品开展。去掉TO C的迭代演进一环,仅保留TO B模式,进而使产品快速规模化。由于策略的调整,流米将原有以产品为导向型的经营模式,改为以销售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总部从深圳扩展到广州,乃至更多地区,销售团队也在迅猛扩充。温利华带着华为的狼性文化渗入团队,不仅销售每天要完成10个以上的客户拓展,技术部和产品部的负责人也是带领团队为产品不眠不休的奋战。机缘巧合的一次,温利华在一个论坛活动碰到之前拒绝他们的某机构,对方非常惊讶流米还活着。创业圈的朋友不断有项目关闭的消息传出,两位主创心想活着真好。
在寻融资的后期,也曾有过投资人善意建议“你们应该Close掉第一个项目来做这个项目,这样你们就是第一轮融资,会更容易,我以前也是这么做的。”他们二人就这个想法也曾商量到深夜,最终决定,还是要保留第一个天使机构。
这种“屌丝创业”团队的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打动了无数人。他们或有创业艰辛感同身受,或有感叹资本寒冬企业生存不易。创大的记者曾经采访过廖小国:寒冬资本下,迟迟融不到钱,有没有那么一刻想放弃?他的回复“从来没有!”,铿锵有力的四个字比所有的解释都来的坚定。
也许流米未来还会在融资的道路上继续奔波,也许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杀出血路。但是,有一点是值得相信,未来流米一定会越走越好。他们不是第一家不靠融资活下来的团队,相信也不是最后一家。资本的寒冬虽冷冽,巨头们也无法避免,但其中也蕴藏着无限希望。创业虽不易,黑夜中却总能看到曙光,且行且珍惜。
流米是一家专注手机流量奖励营销的平台,以手机流量为核心,打造贯穿于各种APP应用、手机游戏和社交平台的一体化奖励营销活动平台,为企业客户开展移动营销活动,实现品宣、拉新、回馈等。据悉,该公司至今,已与200多家企业的品牌合作,其中不乏BAT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