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7月22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昏黄的灯光下,大厅堆着一个个用胶带密封的纸箱,墙上股东们的“笑脸”也被撕了下来……曾经名噪一时的申城一家众筹创业咖啡馆近日已停业。在创业理想与生存现实的矛盾中,这家咖啡馆不得不与顾客告别。
前年,他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一条信息,意欲在上海开家咖啡馆,并募集首批联合投资人。虽然股东所在行业不限,互联网行业、广告行业的经营和天使投资人是优先考虑的对象。显然,这一众筹模式的咖啡馆将目标瞄准了当时国内方兴未艾的创业咖啡馆:旨在撮合互联网投资和辅助创业。
后来,咖啡馆由多个来自广告、互联网等不同行业的股东组成,前期平均每人投资2—3万作为咖啡馆的运营资金。其管理架构是4位执行股东和2位有职能的股东组成的执行董事会,具体负责咖啡馆的对外合作事宜以及日常运营。
所谓“知识陪聊”,即顾客可预约与咖啡馆的股东们聊天。后者来自各行各业,既有广告媒体人,也有工程师、心理学家、婚恋专家,甚至相声演员。他们的不同背景和资源,成了一种无形资产。因此,很多前来寻找“陪聊”的顾客大多目的明确,抱着咨询的态度。
从注册开店、招聘员工到日常管理,大家从零开始,边学边进行。一开始热情高涨,时间一长,就被日常经营中繁琐的事情冲淡了。例如,咖啡馆的装修并无特色。由于缺乏经验,大家是找了一位专门装修别墅的设计师来帮忙装修的。虽然花足心思,效果差强人意。从装修、选菜单到接待散客,诸如此类的“失误”不少。
最主要的是,咖啡馆始终未达到营收平衡。在收入比例中,餐饮和活动各占50%,而由于大部分活动都是公益性质,因此举办沙龙本身并不赚钱。每场沙龙参与人数控制在40—50个人,但咖啡馆只收取每人几十元的费用,有时候甚至免费。
此外,所有股东都属于兼职,这也是导致咖啡馆难以收支平衡的重要原因。“在最初酝酿的时候,我们只是将有创意的想法构建在这家咖啡馆上,忽略了店铺经营本身。殊不知,咖啡是这家店的心脏,在将咖啡店经营得扎实的基础上,我们的这些创意和梦想才能得以实现。”有股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