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重要支撑系统,光伏支架的设计方案选择也是影响系统效率的重要因素,常见平屋面形式为:混凝土平屋面、彩钢板平屋面、钢结构平屋面、球节点屋面等,常见大型地面光伏系统一般采用混凝土条形(块状)基础形式(特殊地基情况需要咨询专业土力学设计人员),综合工程造价、结构高度、场地条件、农业种植需求及施工可行性等因素,目前常用的“农光互补”支架基础主体结构有预应力管桩结构及机械成孔微型桩结构两种类型。
预应力管桩的沉桩方式是利用外力(如锤击、静压、振动等)将桩体压入土层中,直至满足相关参数(如标高、贯入度或承载力等)要求,预应力管桩对土壤敏感性高,主要适用于软弱土层,当土层中存在强度较高地质(如花岗岩等)时,容易产生断桩、桩身倾斜等质量隐患,微型桩是利用专用钻孔及清孔设备(常用如潜孔钻机+空压机组合)完成桩孔施工后,进行钢筋笼安装、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及养护的施工工艺,微型桩施工几乎不受地质条件限制,适用范围更广。
因此在地坪标高不同但桩顶标高相同的条件下,对桩长及桩体入土深度的控制要求更高,难度也较大,锤击预制桩施工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污染和振动,但相对于空旷的野外环境,噪声污染及振动对环境影响小,微型桩施工工序基本与钻孔灌注桩相同,但微型桩浇筑高度控制灵活,更适用于地坪标高不一致条件下的桩体顶标高控制,微型桩通过预埋立柱套管,并采用螺栓固定的方式将立柱固定在桩身之上,本身不产生新的焊缝,更有利于系统的整体防腐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