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省城西宁面对困惑积极创新,在双创的表现上可圈可点:依托并强力推进孵化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平台功能、全面提升孵化水平;孵化基地由“单打独斗”向“集群联动”转变、服务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线上线下”转变等如此一横一纵,使西宁孵化服务工作领跑全省,同时也将西宁作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地位凸显出来。
“双创”正在西宁这片热土催生出蓬勃活力。经过西宁市各级人社部门的不断努力,全市创业孵化基地由2014年10家增至2018年22家(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从2家增至6家),孵化面积由38万平方米增至43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2400户,各类大赛获奖200余项,获得专利、软著400余件,带动就业1.5万余人,有3家孵化基地在孵企业年收入达亿元级,4家基地在孵企业年收入达5000万元级。
“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变配电网络监测、控制、计量与供电管理工作有机融合,采用先进的分布式处理,应用网络通讯及现场总线技术,并配备全智能化测控装置,让用户实时掌握变电站运行情况,直接对相关设备进行操作,及时排查故障原因,迅速处理,确保供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这是记者在西宁市城西区绿色产业孵化服务中心看到的全省首家配电室监控系统工作时的场景。
谈及这几年在孵化基地的体会,青海泰喆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解彦由衷地说:“可以心无旁骛地做事,得益于孵化中心提供的软硬件帮助,对我们这些企业来说很重要,在这里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政策信息,也能资源共享,还能得到一些帮扶,是我们的及时雨。”
踏出荆棘路,敢为行业先。西宁市城西区绿色产业孵化服务中心在寻标对标中,明确了新的坐标系“依托绿色产业,服务绿色产业,提升绿色产业”。他们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创业创新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绿色经济全面发展,开展实质性的促进绿色产业具体项目,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把服务落实到企业上,把绿色产业促进工作有序化、项目化、服务化,坚持生态链条建设,从输血式生态补偿转变为“造血式”上下游共享补偿,形成围绕绿色发展的产业链,创造科技闪光点,发挥区位优势,彰显绿色特质。
“孵化器对初创企业非常重要!”西宁市城西区绿色产业孵化服务中心主任鸟振琳深有感触。他用了一个形象比喻:一粒种子,只有植入沃土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创新创业的种子,必须扎根于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成长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企业就像一颗种子,在孵化器生根、发芽、成长、开花乃至结出丰硕果实,孵化器政策就如土壤和不可或缺的阳光。
企业要想发展,技术的进步、人才的集聚是最根本的,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西宁市城东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也在竭力打造智慧园区、就业港湾。据了解,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城东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融合“互联网+大数据”先后建立基地线上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和“青海人才港”人才招聘平台,创业就业双轮驱动创新,打造智慧型孵化器,更好地服务企业,在配套物理空间的基础上,同时为创业、就业提供线上一站式服务链条,有效融合创新要素和互动环境,打造健康和谐、文化开放、富有挑战性的“双创”聚集区。目前已完成园区管理平台数据录入企业100余家,各类信息300余条;青海人才港已完成招聘企业录入200余家,录入待就业人数500余人。
有源才有活水来。目前,西宁市已纳入联动孵化范围创业创新孵化基地19家,29名基地从业人员参加孵化器专业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在孵企业享受房租减免达1000余万元,吸纳各级创业创新大赛优秀获奖项目(企业)35个,联动孵化优秀毕业企业35户,新建成并投入使用湟源县创业孵化基地、城东区创新大厦、城北区农民创业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北川工业园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西宁创业创新园项目正在建设中。
同时,全市5所大中专院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孵1年以上企业已达264户,吸纳6名省级千人计划人才为在孵企业进行创业辅导,支持11家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建立总额达2400万元的孵化资金,满足在孵企业资金需求,形成“以孵化推动经营,以经营支持孵化”的良性运营机制;西宁市创业创新联动孵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成使用,有力地支持了西宁市创业孵化服务线上运行,进一步提升孵化服务水平。
栉风沐雨,玉汝于成。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载体之一,孵化基地已然成为催生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实现创业企业腾飞,扩大就业岗位,落实就业政策的重要平台。随着“双创”工作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西宁市创业孵化工作也逐渐走向成熟。
强大的创业创新“磁场”背后,是西宁市政府坚持“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西宁市双创工作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持续推动行政审批减环节、简流程、压时限、提效率、优服务;以创新为基因、以服务为宗旨,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为中小微企业服务,与孵化基地共同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孵化基地由“单打独斗”向“集群联动”转变。城西区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中心投入运行,标志西宁市新一轮创业创新热潮的到来。各级人社部门、民营企业、大中专院校等主体积极借助“双创”东风,主动投身创业孵化服务工作,全市创业孵化服务之路就此开启。
服务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线年,西宁创业联动孵化信息平台投入运营,构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孵化服务模式。信息平台作为全市最大的虚拟孵化资源集群,成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大数据管理、孵化基地及在孵企业三级无缝对接,为扩大孵化政策覆盖范围、提高孵化服务效能、降低平台运营成本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信息平台访问量已达17万人次,为2000余户企业提供了多项优质创业孵化服务。
服务功能由“低端单一”向“中高端多元”转变。坚持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投入2400万元在11家创业孵化基地设立了孵化资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股权投资或债权服务,现已向15家企业注入短期周转资金200万元。孵化资金的设立,标志着西宁市创业孵化服务实现了由房租减免、创业培训、政策落实等基础性项目,向创业融资、市场营销、法律维权、管理咨询等中高端、多元化项目的延伸,有助于推动创业孵化平台的可持续运行和提质升档。
服务团队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转变。着力在打造专业孵化服务队伍上下功夫,建立了“企业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三级辅导体系,组建了578人创业导师队伍,同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培训交流方式,不断提升孵化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推动孵化服务团队向专业化、高效化转变。2018年末,全市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从业人员总数达到346人。
显而易见的是,一种“外部引入、内部培育”的创新模式正在西宁市建立,“我们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打造研发孵化加速成果转化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让双创元素更丰富、土壤更肥沃、人才更集聚,是我们的责任。为此,我们将不断提升全市孵化基地服务能力,提供创业创新的沃土,让广大创客在西宁创业创新有动力、无后顾之忧。”西宁市就业服务局创业科科长马海峰称。(宋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