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互联网标准诞生,如今我们所知的网络初具雏形。两年后,多语言网络出现,提出了“让万维网成为真正的世界性网络!”(Making the World Wide Web world wide!)的口号。尽管万维网早早提出了这样的愿景和承诺,但如今,英语依然是互联网世界的主流语言,60%的网络内容都是英语内容。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虽然绝大多数的新网民来自印度、中国等非英语国家,英语内容的占比却仍然在不断上升。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网络经济的扭曲本质。
实际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数和网络上该语言内容的数量(以网页数量计)之间往往存在令人震惊的巨大差距。就拿两个位于世界两端的国家来说:印地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五种语言之一,全球共有5亿人使用印地语,但互联网上的印地语内容只占不到0.1%;而西班牙语同样也是约5亿人日常使用的语言,西班牙语内容在互联网上却只占约4%。
在开放自由的互联网上,非英语网站的匮乏是数字经济不发达的有力证明。在中国,中文网络创意经济仍然在蓬勃发展。中文网络内容与其他语言网络内容截然不同的境况很好地提醒了我们,发展非英语网络内容是可行的。中文网页的数量(约占全球总数的1.4%)并不能够完全体现中文网络内容的成功。中国还有融合了电商功能的独特社交平台,包括文字图片社交平台(比如微博)和视频流社交平台(例如抖音)。
自1994年10月第一支互联网广告播出以来,广告收入一直是在线内容的主要资金来源。据eMarketer数据显示,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三大巨头占据了70%的数字广告市场,而且它们的市场份额还在不断增长。剩下的市场份额甚至无法让英语数字媒体繁荣发展。对于其他语言内容而言,这个问题似乎是无解的。大型科技公司和英语牢牢霸占了大部分广告支出,使用其他语言的创作者面临着它们的双重打击。数据明确反映了这一事实:印度语言有几亿人使用,印度语言网站上的广告却非常少,相关分析报告甚至不会把这当成一类广告来分析。我们应当重视这种忽视其他语言的倾向,因为这不仅强化了英语的文化主导地位,还成为了阻碍几亿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大障碍。
然而,非英语创作者也不必太过悲观。首先,过去几年间,数百万创作者(包括个人和小团队,而不仅仅只是大公司)在社交媒体上培养了庞大的受众群体。据估计,仅Instagram上就有2亿人拥有超过10万名粉丝。其次,社交媒体和即时消息天生就有多语言的特点。Facebook证明了这点:作为一个主打用户原创内容(UGC)的免费网站,Facebook比开放网络更加全球化,网站上每年都会出现用110种语言写成的几百万帖子。最后,过去一年里,解决问题的第三个有利因素浮出了水面,即无缝数字支付的快速普及。在智能手机的帮助下,人们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用苹果、谷歌甚至Facebook进行支付。在印度,即时通讯平台WhatsApp使用了银行间小额支付统一接口UPI,可以实现最低15美分的交易。
在中国,移动支付、本地语言内容和粉丝量巨大的独立创作者汇集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第一波成功的浪潮出现在知识付费领域,形形色色的内容和服务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用户量级高达数亿的庞大市场。用户能够在微博上访问KOL的个人主页,向KOL提问,并付费查看答案。专业问答平台知乎就像付费版的Quora,用户可以付费请专家回答问题。喜马拉雅FM、得到、蜻蜓等音频平台蓬勃发展,为用户提供各种免费和付费节目。自助类图书则成为了畅销书排行榜的常客。与中国相比,这种知识付费平台在美国尚属新鲜事物,但随着支付简便程度提高,此类平台正在迅速发展壮大,如Patreon、Cameo、Substack和ScrollStack(我的公司)。
旧日的互联网世界是为“向难以想象的庞大受众群体传播超级定向广告”设计的,创作者在其中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对于非英语创作者而言,那个世界甚至更加糟糕。而如今,移动支付在互联网上像数字广告一样普及,创意经济也将随之发生改变。使用各种语言的作家、播客、音视频创作者和各类艺术家,都能够向世界各地的粉丝收费。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受众群体支持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可能会催生一个充满语言创新的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泰米尔语诗人可以在世界各地读者的支持下,出版新的诗集;西班牙播客创作者或许能够从他的私人社群获得支持。万维网终将实现最初的雄心壮志,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创意市场。
1994年,互联网标准诞生,如今我们所知的网络初具雏形。两年后,多语言网络出现,提出了“让万维网成为真正的世界性网络!”(Making the World Wide Web world wide!)的口号。尽管万维网早早提出了这样的愿景和承诺,但如今,英语依然是互联网世界的主流语言,60%的网络内容都是英语内容。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虽然绝大多数的新网民来自印度、中国等非英语国家,英语内容的占比却仍然在不断上升。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网络经济的扭曲本质。
实际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数和网络上该语言内容的数量(以网页数量计)之间往往存在令人震惊的巨大差距。就拿两个位于世界两端的国家来说:印地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五种语言之一,全球共有5亿人使用印地语,但互联网上的印地语内容只占不到0.1%;而西班牙语同样也是约5亿人日常使用的语言,西班牙语内容在互联网上却只占约4%。
在开放自由的互联网上,非英语网站的匮乏是数字经济不发达的有力证明。在中国,中文网络创意经济仍然在蓬勃发展。中文网络内容与其他语言网络内容截然不同的境况很好地提醒了我们,发展非英语网络内容是可行的。中文网页的数量(约占全球总数的1.4%)并不能够完全体现中文网络内容的成功。中国还有融合了电商功能的独特社交平台,包括文字图片社交平台(比如微博)和视频流社交平台(例如抖音)。
自1994年10月第一支互联网广告播出以来,广告收入一直是在线内容的主要资金来源。据eMarketer数据显示,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三大巨头占据了70%的数字广告市场,而且它们的市场份额还在不断增长。剩下的市场份额甚至无法让英语数字媒体繁荣发展。对于其他语言内容而言,这个问题似乎是无解的。大型科技公司和英语牢牢霸占了大部分广告支出,使用其他语言的创作者面临着它们的双重打击。数据明确反映了这一事实:印度语言有几亿人使用,印度语言网站上的广告却非常少,相关分析报告甚至不会把这当成一类广告来分析。我们应当重视这种忽视其他语言的倾向,因为这不仅强化了英语的文化主导地位,还成为了阻碍几亿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大障碍。
然而,非英语创作者也不必太过悲观。首先,过去几年间,数百万创作者(包括个人和小团队,而不仅仅只是大公司)在社交媒体上培养了庞大的受众群体。据估计,仅Instagram上就有2亿人拥有超过10万名粉丝。其次,社交媒体和即时消息天生就有多语言的特点。Facebook证明了这点:作为一个主打用户原创内容(UGC)的免费网站,Facebook比开放网络更加全球化,网站上每年都会出现用110种语言写成的几百万帖子。最后,过去一年里,解决问题的第三个有利因素浮出了水面,即无缝数字支付的快速普及。在智能手机的帮助下,人们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用苹果、谷歌甚至Facebook进行支付。在印度,即时通讯平台WhatsApp使用了银行间小额支付统一接口UPI,可以实现最低15美分的交易。
在中国,移动支付、本地语言内容和粉丝量巨大的独立创作者汇集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第一波成功的浪潮出现在知识付费领域,形形色色的内容和服务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用户量级高达数亿的庞大市场。用户能够在微博上访问KOL的个人主页,向KOL提问,并付费查看答案。专业问答平台知乎就像付费版的Quora,用户可以付费请专家回答问题。喜马拉雅FM、得到、蜻蜓等音频平台蓬勃发展,为用户提供各种免费和付费节目。自助类图书则成为了畅销书排行榜的常客。与中国相比,这种知识付费平台在美国尚属新鲜事物,但随着支付简便程度提高,此类平台正在迅速发展壮大,如Patreon、Cameo、Substack和ScrollStack(我的公司)。
旧日的互联网世界是为“向难以想象的庞大受众群体传播超级定向广告”设计的,创作者在其中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对于非英语创作者而言,那个世界甚至更加糟糕。而如今,移动支付在互联网上像数字广告一样普及,创意经济也将随之发生改变。使用各种语言的作家、播客、音视频创作者和各类艺术家,都能够向世界各地的粉丝收费。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受众群体支持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可能会催生一个充满语言创新的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泰米尔语诗人可以在世界各地读者的支持下,出版新的诗集;西班牙播客创作者或许能够从他的私人社群获得支持。万维网终将实现最初的雄心壮志,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创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