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孩子叫做张易文,当年被媒体称为“小神童”。她就是超前教育的一个例子,她的父亲为她规划:十岁考上大学,二十岁读取博士。但是这种教育模式真的好吗?张易文现在又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小女孩。
张易文
抛弃刻板的传统教育,开启新型学习模式
张易文来自河南省商丘市,出生于2005年。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的是,小小年纪的她就没有了快乐的童年。她有一个著名大学博士毕业的父亲,有着先进的思想,毕业后是一名老师,并且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教育模式。
她的父亲当年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自学成才,凭借着自学八年,考上了名牌大学,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才。正是如此,他的父亲觉得自己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经验,因此对于张易文的教育也有着和正规学校不一样的观念。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孩子都是三岁就开始上幼儿园或者有的孩子晚上学,四岁才进入幼儿园。一开始的时候,张易文也像很多小朋友一样坐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上他们这个年纪应该接受的一些入小学前的启蒙教育,用边玩边学的方式慢慢成长。
但是后来,张易文的父亲觉得女儿遗传自己的基因,天资聪慧,再加上夫妻两人的超前思想认为幼儿园的教育太过于基础,等到义务教育的时候,那些正规学校更是用着十几年不变的既老套又古板的教育模式,没有什么再去的意义了。
他们认为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根本不需要花费12年时间学习,这是对时间的一种极大浪费。于是四岁之后,张易文听从父母的安排,就不再去学校读书了,夫妻两人决定对孩子进行个体化的家庭教育。
他们对于自己的教育规划很有信心,并且为了张易文研制了一套培养神童的教育方案,还为了证明这套教学方法的成功性,还特地开了私塾,张易文就像是他们的试验工具一样。
此后,张易文就一直跟着父母在家中接受他们的教育计划,高学历的父亲亲自为她上课。张易文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甚至家里的爷爷奶奶来带张易文出去玩都要提前打招呼,不能让计划打乱。
从小到大,父母几乎都一直陪伴在身边,小小年纪的张易文没有时间玩耍,没有时间结交新朋友。在父亲的指导下,她仅仅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别的小朋友十二年才能完成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
两次参加高考,十岁进入大学学习
张易文的父亲对于女儿的接受能力十分满意,并且对自己这种教育模式也很是骄傲。终于,见证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时候到了,2016年张易文的父亲开始尝试着鼓励女儿去参加高考。就这样,年仅九岁的张易文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一家人都对张易文的高考成绩都满怀期待。
炎热的六月,在一堆高个子的高中生中,瘦瘦小小的张易文比参加高考的孩子们矮了半截,十分的不显眼,大家都以为是哪个为考生加油助威的妹妹。但是当张易文笑盈盈地拿出准考证自信地走进考场的时候,这才引起了周围众多家长、记者媒体的注意,原来这个小姑娘是考生啊。
后来有记者来采访张易文的父亲,他表示为了让张易文参加高考他们已经做了完全的准备。张易文不仅完成了所有考试科目的学习,而且在考试之前,他们就已经在学校和当地政府那边办理了孩子的同等学历证明同时还让他们单位开具了相关的考试证明,九岁的张易文才有资格参加这场考试。
考试结束之后,大部分人最关心的还是张易文的成绩。毕竟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什么都没有经历过,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学习基础、考试心态等都没有办法调整的像正常的十七八岁高考生一样成熟稳重,所以在第一次的高考中,张易文并没有取得一个让大家都很满意的成绩,仅仅考了172分。
这个时候,张易文的父亲依然没有认为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只是觉得或许是自己的资质还不够,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又或许是张易文的能力还需要再提高。虽然经历了一次挫败,但是张易文的父母并没有灰心丧气,觉得以后还有机会。
家里人对张易文的这个成绩表示理解。虽然没有达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成绩,但是张易文和她的家人们都表示不会放弃。很多记者也前来采访,张易文一家也毫不掩饰地统一回复,表示张易文会继续参加高考的。
他们总结出,这次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高中的数学和理综方面有些弱势,平时对于这方面的学习时间耗费的也比较少。所以在准备第二次的考试的时候,张易文也有了更多的针对性。第二年的二月份,张易文的父母将她送到了专业的复读机构去学习,这就和正常的高考生一样,可以复习的更全面更深入了。除此之外,张易文的父亲在临近考试前还给她报了一对一的家教老师,专门针对她的薄弱点进行学习。
十岁的孩子本该是享受快乐童年的年纪,同龄的孩子还在看动画片、玩玩具,而张易文却要像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一样准备高考,承受着本该不属于她这个年纪拥有的期待与压力,听起来未免有些心酸。但是小小年纪的张易文也很是懂事,面对父母的安排从来没有反抗。
后来张易文参加了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在单招考试中拿到了352分的成绩,被商丘工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给录取了。张易文的父母十分满意这个结果,毕竟年仅十岁的孩子能考上一个三年制的专科学校也实属不易了。
媒体纷纷被吸引来,张易文的父亲在采访中十分骄傲,将功劳归于自己的独特教育。还很自豪地说自己的女儿在四岁这个本该贪玩的年纪,就已经认得2000个字了。慢慢地,在各方媒体记者的宣传之下,张易文的名气被传得越来越大,甚至被媒体用“神童”来称呼她。
随着张易文变得家喻户晓,她和父亲也不断地接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采访,采访中张易文的父亲表示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很满意、很成功,言语中还公布了自己创办的私塾宣传。一时间不少家长把孩子往私塾送去读书,这番宣传让人不禁认为张易文的父亲是否利用孩子进行炒作。
虽然这次的成绩还不错,但是这个学历其实对于正常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讲并不是很高。以张易文的水平和天赋,如果再学一学,复习复习,打好基础,再考的话一定能有更好的结果的。
但是张易文的一家就这样满足了,停止了继续考试的念头,准备就读这所专科学校了。这不免让人产生好奇。张易文的父亲对女儿如此严格的培养,为什么就止步于此了呢?怎么不考上一个更好的学校呢?张易文的父亲表示这个学校是他自己帮女儿选择的,女儿年仅十岁,自理能力尚未完全,选一个离家近的学校方便自己照顾。
同时电子信息工程这个专业也很有前景,如果学的好的话对于女儿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不错得选择,毕业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
大学生活难以适应,神童现状一言难尽
这番解释也有些许的道理,于是就这样,只有十岁的小姑娘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然而张易文的大学生活并不像想象中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的那么快乐,相反更多的是苦涩,令人一言难尽。
在大学期间,小姑娘依然学习认真、刻苦,平时也乖巧听话。但是毕竟她的年纪很小,自理能力很差,没有什么生活经验,甚至连衣服都没有办法自己去洗,因此一时间她很难适应这种大学环境的独立生活。
她虽然很用功地学习,但是基础知识还是很不稳固,上了大学大部分时间都需要自学,这对张易文来说是个不小的困难。
再加上她与周围的同学差了七八岁,之间有着很深的代沟,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更不用说和他们交朋友了。曾经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却变得越来越孤僻、内向。
张易文多次对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想再读大学了。但是她的父亲对于张易文的烦恼却不以为然,认为只是女儿年纪小,没有适应好。张易文后来甚至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了,每天郁郁寡欢。
关于张易文的未来,张易文的父亲也曾公开对外表示过自己的态度,他认为自己的女儿很优秀,十岁读大学,那么二十岁就可以深造读硕士、博士,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之后还可以在科研方面有所进展。
这样他的孩子就可以比同龄的孩子快一步,更早地为社会做贡献。这也是他最开始对孩子的教育目的:凡事领先别人一步。
2020年7月,张易文从学校毕业。社会上的人都十分关注这个“天才少女”的未来,于是就有记者去调查了张易文的现状。大家发现她并没有像他父亲说的那样继续学习,反而在毕业之后就已经进入父亲的私塾学校当助教了,每个月最多只有两千块的工资。
对于这种结果,张易文的父亲也坦言他希望女儿在毕业之后的两年时间里能够待在父母的身边,等到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之后,真正理清了对未来的规划,再去选择继续深造。
人们对于张易文的现状议论纷纷。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家发现张易文的脸上早就没有当年九岁、十岁时候天真烂漫的笑容了。张易文说道,一般情况下,她接受采访时父亲都会陪伴在身边,自己很少会单独接受采访。
记者问张易文有没有朋友的时候,小姑娘也只是失落地摇了摇头。
曾经的天才神童如今的现状令人一言难尽,很多人都在质疑张易文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否真的合理。要知道孩子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是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的,要接受的知识内容也不一样,硬是逼着十岁的孩子去接受十八岁的学习内容,这样其实就是在“拔苗助长”。
这样一个有天赋的聪明孩子在“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下真的能够快乐能够有所成就吗,就连人民日报中也对张易文进行了报道,写了文章叫做《人生慎按加速键》。家长用加速教育的方式去让孩子接受不对等的教育到底应不应该,一时间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孩子也是一样的。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大家都能够理解,但是什么样的年纪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有时候上学不是为了学习知识的,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这个世界的。
孩子出生之后就是一张纯白的纸,父母的教育为孩子书写一个美好的开头。所以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不应该将孩子当做自己的试验工具。
不知道张易文今后会怎么样,年仅十六岁的她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要走。张易文的父亲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并没有为孩子做一个长久的打算,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教育行为。
不知道未来是怎么样的,关于张易文到底真的能成为大家口中的神童,还是变成一个被父亲强制按下加速键的可怜女孩,这个问题还要等着将来给我们答案。
从张易文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道理:天才的教育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很多事情强求不来,但是只要符合规律慢慢生长,每个孩子未来都能成为一个不错的人。孩子的成长都是需要慢慢引导,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长大亦是如此。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挫折中长大的,先学会走路才能学会跑。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成功的果实拿在手中才会更加稳固。